市场分析
农产品品牌保护面临大考
发布人: 发表日期:2015-06-05 10:51:11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全国年销售约1000万吨的五常大米,其实每年只产105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五常大米。

据了解,假冒的五常米其实是“调和米”,是当地村民在收购外地的大米后,与五常当地大米混在一起,再卖给五常市加工企业。加工后,便以“五常大米”的身份上市销售。据说,每天有数十吨的外地稻米进入五常市。

农产品品牌保护问题由来已久,从阳澄湖“一日游”的大闸蟹,到五常“调和米”,傍着名牌农产品,李鬼总是多过李逵。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社会科学杂志社高级编辑丁志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时表示,产品假冒这个话题已不止一次地探讨,不同时期都会有类似的报道,但始终没能解决好。假冒产品还是前仆后继地涌入市场,这证明在产品保护上还存在一定难度。

“以五常大米为例,仅从商品的外观、包装和商标上来辨别真伪比较难,现今商品的高仿技术不容小觑,包装、商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当然,鉴别大米真伪还可以从大米内在质量检测上来识别,但其过程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真正实施起来也相当困难。另外,我国法律关于产品假冒这一方面的条文修葺的还不够完善,存在漏洞。因此有关部门在执法时也很头疼。”丁志德对记者表示。

丁志德告诉记者:“假冒产品的生产与仿制正品包装袋、商标、防伪标识生产商有着密切关系。它们是假冒商品上市销售前最基本的环节,有关部门只有严查严打这种生产商才有可能使假冒产品上市销售率降低。另外对于私自贩卖假冒产品的业主给予严惩。地方政府在当地农产品上市销售前也应进行内部监测,不能因想保护当地农民收入,面对假冒产品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让假冒产品流入市场,最后在坑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坑了当地的品牌。

另外,他说:“有关部门可采用有奖举报的方法,发动社会各个层面一起抵制,做到假一赔十的同时还要做好曝光。在打假时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要让假冒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看到政府对假冒产品的态度及严打的力度,从根本上起到震慑的作用,从而让假冒产品真正地远离市场。此外,关于假冒产品这个话题有关部门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期课题来探讨。对于产品假冒事件该曝光的要曝光,需内查的先内查,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客观地说,农产品品牌创建,靠一家一户农民是难以完成的。每一个优质农产品品牌都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创出来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事关农业提质增效,是事关农民增收的大问题,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农产品品牌受损,归根结底,受害最大的还是农民。因此,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更加重视农民的参与,更加重视农民的利益。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