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兰州:红火背后农村电商产业短板逐步凸显 建设大物流配送体系破解困局
发布人: 发表日期:2018-01-17 15:26:5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建设大物流配送体系破解困局

近年来,兰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将推动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2017年,兰州市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已近600个,实现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6971万元,同比增长67%。农产品的网购空间虽大,但在整个电商领域,农产品的网购渗透率却不足5%。“虽然网购发展十分迅速,但农产品的网购渗透率却只有工业品的三分之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针对我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市政协委员刘志强无奈地说。面对当前发展火热的“互联网+农业”所面临的竞争同质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政协委员们建议要对电商进行了冷思考,同时提出建设农业电商产业园区和大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好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1、现状:农村电商发展热火朝天

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村需求等各项政策的拉动下,农村电子商务获得长足发展,长期困扰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传统农业借助电子商务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的多样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目前,兰州市共建成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52个,开设网店773个,70%以上的村子都有了电子商务服务点。永登县、榆中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榆中、皋兰等县区的8个乡镇、65个村列为省级电商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2017年上半年,兰州市农村网络交易额中,网络购物2647万元,同比增长31%;网络销售6971万元,同比增长67%。

祁万海是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的农民企业家,他活学活用“互联网+”,成立合作社,建设虚拟QQ牧场、QQ农场,实现了用“手机种地”。最近,祁万海植育了一温棚长寿果,利用一款叫“农迈特”的手机APP,对农产品实现众筹种植和销售。如今,他已改造智能温室55座,联合20多家涉农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特色种养殖和农家乐,带动周边农户500多人。预计一个温室年均增收万元,合作社年均将增收逾50万元,网上商城年销售额达50万元左右。
在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皋兰绿旺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也建起了“家庭农场”、“互联网菜园”。同时,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配送,开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城(微店),建立配送队伍,采取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早上还在地里生长的新鲜蔬菜傍晚直接上了居民的餐桌。在榆中县李家庄村的榆兴农庄里,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清甜爽口的黄瓜和圣女果、形态各异的红黄瓤西瓜……所有的蔬菜瓜果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扫,手机上便弹出了这些蔬菜瓜果的“信息档案”。

兰州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兰州市积极引进乐村淘、苏宁云商、米粒万颗、村掌柜、百事农通等电商企业开拓兰州市农村市场,采取直营店、加盟开店、挂牌店、嫁接万村千乡开店等多种形式,发展“企业+基地+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在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乡村实施“一村建一店,一店联一企,一企富一片”工程。同时,从产品溯源入手,打造农产品电商经营标准化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质量标准、产品认证、追溯监控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构建“企业+基地+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产、储、供、销一体化,统一收购储存、分拣、加工、下单、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一条龙。

据了解,兰州市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2017年新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2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9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超年初计划37%;建成电子商务村邮站100个。全市累计建成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4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5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70个,电子商务村邮站150个,电商网店由零星分布逐渐到遍地开花。

2、瓶颈:销售体系不完善制约农产品发展

伴随“互联网+”成为新常态,兰州推动电子商务让农村和社区延伸,无疑将拓展现代营销模式。特别是农产品销售依托电商平台,能够绕过层层加价的中间商,还能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定价权,是解决“贵贱都伤民”的有益尝试。然而农村偏僻、农民文化程度低等天然局限,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扰。“没有成熟的物流配套,无法打时间差就不能发挥优势;农村电商主要功能是销售农产品,无法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优产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全新的销售模式不一定获得消费者认可:现在电商人才紧缺,农村处于电商人才竞争的最末端,引进较为困难,如果不能加快电商培训速度,抢人计划很可能落空。诸如此类,成为兰州农村电商发展最大的绊脚石。”长期关注我市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市政协委员刘志强说。

现实中,物流配送的成本也让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配送要比城市费事很多,同样的农产品如果依靠电商的话,城市的物流成本是1元的话,农村就要3至5元。我种植的草莓,一箱子5斤,成本就是50元左右,但物流成本就在20至30元,这样到消费者手中已经挺贵了,如此一来很多城里人觉得网上的农产品要比市场上的贵,也不无道理。”祁万海说。

据业内认识介绍,目前,很多农村缺乏农产品大型仓储、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在农产品进城方面,由于“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农产品保质期短、生鲜品物流损耗大、包装成本高等原因,网销农产品综合物流成本较高。在消费品下乡方面,因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配送量较少,导致单件商品物流成本较高。据测算,在30公里以内,乡村配送成本是城区的3倍,超过60公里则变成5倍,这在距离城区距离较远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皋兰县什川镇集中种植蔬菜,很多菜农的年龄在40岁以上,对于“电商”这里的群众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的真正了解,这里的群众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老百姓用手机看新闻、打游戏都会,但是对于网络销售,很多人都是依靠村上的电商网店,真正懂电商的人太少。”皋兰绿旺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兰州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兰州市网上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未能有效做到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及产品编码化,致使消费者难以区分质量和价格差异,影响了本地特色产品网上销售的认可度。同时,对电商特色农产品在产业链的种养殖环节没有形成“来源可追溯、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以质量标准和商品编码为基础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缺位,造成产品从种养殖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上下游之间、各环节之间信息无法查询和共享,消费者对产品来源无法追溯,制约了消费者网购产品的信心,直接影响了本地产品走出去。

“农村电商迅速发展,但很多特色农产品却只能达到‘普通初级’的销售水准。”市政协委员刘志强说,缺少产品品牌、网店运营能力低、产业链条短、运输能力落后、电商人才不足都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

3、建议:打造三维商城农商配送网络体系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人才培训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对此,刘志强在《关于推进农产品电商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建立三大体系,即适合电商生态发展的环境体系、适合电商生态发展的服务体系、适合电商生态发展的产业链体系等。重点整合、改造、提升、利用农村供销社网点、万村千乡便利店等现有资源,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站点建设。通过嫁接万村千乡农家店、乡村便利店等现有商业资源,将电子商务延伸到农村,并与供销社现有商业网点、农村邮电所、代办所合作,建立三维商城农商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服务环节。做好农产品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做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形成农产品品控、质量标准化和流通溯源等体系的全面提升。要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开展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标准化项目,实行电商农产品免费质量检测。探索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的溯源管理。要健全冷链配送物流体系,与顺丰、申通、韵达等国内配送企业合作,实现农产品“兰州区域24小时配送到家”

市民革在《关于兰州市农产品线上线下互融发展的提案》中建议,一要建设农业电商产业园区,打造集行政办公、仓储物流、包装培训、商超展示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性功能园区,集中培育、扶持一批特色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的优质电商企业,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组团模式。二要构建农村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动联通,加强从村到乡镇循环大物流体系建设,使本地农产品能迅速出口,农村所需物品迅速进口,形成有效、良性互动循环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要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严格和规范执行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规格和标准,推广建立质量标准、产品认证、追溯监控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四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快速掌握互联网基本技能和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中心运营,为农民提供培训、策划、经营、结算、融资等方面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村合作社和大型农业企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网络化经营,打通产-供-销全产业链条,促进不同市场主体合作共赢。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