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小龙虾+水稻=绿色大餐
发布人:曾鸣 发表日期:2019-10-11 10:53:48 来源:河南日报
稻虾共作模式:
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样的“合作”可谓优势互补,不用化肥、农药,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饱满香甜、品质更好。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豫南地区水塘多、丘陵多,集中连片的良田少,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实施稻虾共作效益如何?出路在哪儿?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进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田成方、路成网,水稻丰收在望。稻田四周环绕着约一米宽的沟渠,清水缓缓流淌,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得正欢。
“我这是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种一块地能挣两份钱!”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蹲在田埂旁,拉起沟里的捕虾网,向上使劲儿一拽,“哗啦啦”半兜子小龙虾跃出水面。老陈笑得眼眯成了线,“你瞅这虾个头多大,每斤卖到30元不成问题!”老陈边捞虾,边向记者娓娓道来: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合作”,优势互补,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饱满香甜、品质更好,收到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2018年,该合作社产小龙虾39万公斤、稻米120万公斤,实现利润约1900万元。
河南省不少地区稻田资源丰富、适宜小龙虾生长。而且,这些地区多为贫困县,贫困人口较多。在这些地区实施稻虾共作,可实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同样位于罗山县的子路镇,滩涂、河流、坑塘面积超过3万亩,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一开始村民并不买账。为此,当地鼓励企业引领、大户带动。今年,该镇7个养殖大户共发展稻虾共作4200亩,带动了410名贫困群众增收,一只小龙虾撬动了扶贫大产业。
养虾有“稻”,扶贫有方。在子路镇问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三两两的农户穿着胶鞋在水塘里弯腰捞虾。“这些都是附近的村民。看得见的效益,让老百姓的干劲更足了。”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介绍。
如今,在我省信阳市的不少地区,稻虾共作已成种地“新时尚”,农民增收“新法宝”。除了罗山县,潢川、固始、淮滨等县的稻虾共作产业发展势头同样喜人。全面启动稻虾共作以来,信阳市稻虾共作面积由2017年年初的2.7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4.5万亩。信阳市水产局局长耿继宇介绍:“稻虾共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减少使用化肥、农药70%左右,为提高稻米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发展稻虾共作的地方不少,如何保持发展优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认为,应在增品质、育品牌、提品位上下功夫,在做优一产的基础上,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打造稻虾全产业链,实现最大增值收益。
促进三产融合,我省走出了一条稻虾多“吃”的致富路。依托稻虾共作基地,子路镇不仅做起了“吃龙虾”的生意,还打起了“钓龙虾”的主意,通过举办龙虾节、摄影节等活动聚拢人气;加工虾尾、虾壳素、真空包装熟食,发展龙虾深加工产业链;建立冷链物流网,保证第一时间把优质小龙虾运往全国各地。
“赶上龙虾节,来这儿垂钓的人就更多了,游客看景、钓虾、买稻米,俺们‘人气财气’双丰收!”陈贵权笑着说。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