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金秋沃野收获忙——环县秋季农业生产见闻
发布人:李文 发表日期:2019-10-09 14:39:59 来源:陇东报
金秋十月,环江两岸,鳞次栉比的梯田里,一道道金黄,一层层翠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喜悦的背后,是环县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助增收
环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多年来,环县的秋粮大多是荞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可在今年的秋收时节,田野里增添了几道更加靓丽的风景线:一朵朵沉甸甸的向日葵割盘丰收,满载而归;一篮篮大红苹果采摘入篮,装车进库;一块块“草罐头”打包装车,进入一个个养殖企业……
在传统农业大县的发展进程中,环县在不断调整结构,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服务新业态,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增收空间。
“规模化种植向日葵,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举措,不仅可以使亩产增收入一半以上,在盛花期还引来了诸多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县耿湾乡早流渠村党支部书记周德仁说。
今年,早流渠村连片种植了1600亩向日葵,通过成立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提振了群众接纳新产业的积极性。
和早流渠村不同的是,原来种植玉米的曲子镇高李湾村今年种的玉米,可到收获期,群众没有掰玉米棒子,而是草业公司提前组织工人开着收割机,一次性带棒青贮,打成了一个个密封的“草罐头”,直接运送到各个养殖企业。“群众只需要看称收钱,不仅省时省力,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继续务工,赚第二份收入。”该村村民张志强说。
机械作业:多快好省双重增收
在甜水镇的5000亩荞麦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奏响了丰收的凯歌。近年来,环县不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机械化生产已经全面普及,人背驴驮已经成为过去。
今年,甜水镇张铁村种植有机荞麦3000亩。“这在以前只能雇人收割,效率低、浪费严重不说,仅人工费一项就得好多钱”。张铁村群众张振恒说:“以往秋收时节,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用驴驮,只能由人来背,有时候要忙碌一个多月才能结束秋收。但是今年,景象大不相同。数台收割机械组成的收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回穿梭于田间,5000亩荞麦三五天就颗粒归仓了。”
不仅仅是荞麦,以前收割谷子只能用镰刀一把一把收割,运回来后,再用剪刀一个一个的把谷穗剪下来打碾,费时费力费人工,而今年,环县引进了谷类作物收割机,每台机械每天可以收割近百亩,不仅减少了许多收割环节,就连秸秆也被草业公司打包收购,每亩还能增加200元的收入。
近年来,环县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上万台,尤其是近五年,饲草收割机、深松机、中药材收割机等大型新型农机引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
机械化的普及,不仅让“耕牛下了岗”,群众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力得到解放,有的群众还专门发展起了养殖业。
科技兴农:品种改良增产增收
科技是农业增效增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环县面对传统农业生产收入低的实际,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农作物,并实行科学化管理,给农业生产添了新彩。
张杂谷是张家口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不仅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而且产量比普通谷子高一倍左右。今年,环县通过订单种植、免费供种、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广种植张杂谷3万亩。“每亩可以收入2000元,比原来‘老品种’翻一番。”环县农牧局局长邓志凯说。
环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当地生产的荞麦、胡麻、小米、豆类以及果品等几十种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原生态”产品。今年,该县又引进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豆类等60种小杂粮新品种,建立有机谷子和荞麦示范基地各4000亩、有机黑豆和有机胡麻示范基地各500亩。“这些新品种的引进,改变了群众对传统农业的认识,不仅把农业当增收产业来发展,还为当地电商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环县某电商企业负责人张成珠说。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