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山西: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发布人: 发表日期:2018-01-22 16:02:48 来源:山西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擘画了我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也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

赵旭强:产业发展要注重“三个对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可靠保证。目前,我省不同乡村的产业经济差异比较明显。实现产业兴旺,应是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所以,我省农村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三个对接”,加大“两个投入”。

首先,与市场需求对接。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发展进入了提升品质的阶段。农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就是农业主导产品要与居民的消费需求相连接,农业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种植布局、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农产品供给基地。

其次,与生产效率对接。产业兴旺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的现代化和高效率。因此,要依托、培育和引进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科技+加工”的产业园,要发挥技术集成、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打造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第三,与产业融合对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生产环节分享销售、服务环节利润、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的有效模式,也是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健康、文化传承等功能的释放。农业只有与旅游业、餐饮业、建筑业、养老业、健康业等产业紧密结合,发展空间才能拓展。

要实现“三个对接”,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尤其要注重人才投入。要统筹使用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更好的条件。乡村产业靠什么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一靠产业本身,二靠政府政策。要吸引当地外出人员返乡和城市创业人员下乡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带动农村全面富裕。

温凤麟:生态宜居要解决好“三个必须”

生态宜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共同愿景。结合山西的实际,只有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全民发力,才能实现生态宜居的美好愿望。

必须利用好、保护好生态资源。关键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使自然生态资源能够真正得到休养生息、有效恢复、长期利用。

必须预防好、治理好环境污染。要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水体、土壤三大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必须统筹共治、从源头预防治理;水体污染必须实施“饮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土壤污染必须全面预防、严格管控,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化肥农药使用监管机制。同时,要加强农村的规划和管理、街道的绿化和美化、院落的整治和修缮等工作,形成空气清新、水源清澈、土地肥美的干净整洁环境。

必须建设好、管护好基础设施。这些年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生态宜居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农村的路、水、电、气、暖、通信、公交等基础设施,普遍存在投入少、质量低、管护不到位、运营不正常等问题,必须实施倾斜政策,强化投入管理,推动农村早日形成设施完备、满足需求的便捷生活环境。

徐朝卫:补短板农民获得感再升级

从新农村建设的“生活宽裕”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活富裕”,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文字表述上的变化,更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质量的提升。“生活富裕”目标是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民的生活要富裕,首先收入要稳定,且体面有尊严。其次,福利要好,要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不能出现“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的局面。第三,心情要好,要有闲情逸致品味田园牧歌,感受诗意栖居,具有强烈的获得感。乡村要全面振兴,就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郭建平:农村既要高颜值又要有内涵

中国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同样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物质文明的进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样跟上。新时代的农村既需要高颜值,又需要有内涵。生态环境要优,村容村貌要好,乡村风尚更要美。“乡风文明”可以从以下三条路经出发。

一是要坚持思想引领。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需要做到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当前,针对农村人口存在的精神支柱不牢、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水准不高等倾向,需要解决好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二是要明确方向、抓好载体、瞄准目标、创新体制,推动文化繁荣。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文化产业,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机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振兴乡村文化,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

三是要建立乡风文明长效机制,注重村干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才能落实到户。当前,山西省农村都有村规民约,有红白理事会,有的村还有“十好”媳妇、文明家庭等的评选,这些接地气的举措能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路、自我提高,应该长久地坚持下去。

董江爱:“三治结合”重塑乡村新秩序

乡村振兴必然要走“善治”之途。要在乡村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最终实现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建立完善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成为和谐善治的农村。

需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必须坚持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探索村民自治的合理单元,确保村民自治机制的有效运转,发挥好村治精英、农村党员、村民代表、新乡贤等不同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落实好村民的选举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实现好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建立民主协商机制,让村民采取协商的方式办理好自己的事情。

需要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乡村法治是“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坚持依法自治,把村规民约建立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必须加大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的力度,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村民的法治能力,让村民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必须坚持用法律的手段惩恶除霸,消除农村不公平现象,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从而使农民群众树立法治信仰。

需要加强乡村德治建设。乡村德治是“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乡村德治就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的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国农村传统治理经验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方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让驻农村社区的单位、组织及居民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和监督中,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充分激活农村社区的治理元素,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展改变着一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新农村具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有目共睹的是,如今的农村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新农村首先必须是农村。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就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在促进生态农业、订制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课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的人,这里的“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民。要让农村想进城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既能挖掘民俗特色、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好本土文化、成就一番事业,也能找到传统和时尚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

发展改变着一切,农村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