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保鲜“最先一公里” 摘掉农产品“高损耗”帽子
发布人:袁国凤 发表日期:2021-05-20 09:37:09 来源:中国食品报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区域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中国融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832个脱贫县,选择100个产业基础好、主体积极性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的蔬菜、水果等产业重点县,原则上第一年安排补助资金2000万元。4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反食品浪费法对粮食和其他食用农产品降低损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保鲜,一直是行业痛点,在农产品前端因保存不当或滞销造成的损耗率居高不下,将冷藏保鲜设施扩大到832个脱贫县,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

补齐冷链短板  改变流通格局

实现农产品卖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近年来多次颁布建设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之下,此次《通知》的发布,足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戴中久分析指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资金安排上更充实和具体,在试点群体上更广泛和全面,在目标设定上更贴近当下环境特点。这次试点目标是建设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培育形成一批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运行模式,基本建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由此尝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要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通知》的出台非常及时,具有时代性意义。这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然而脱贫与产业振兴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围绕乡村振兴推动832个脱贫县的产业振兴,实现脱贫县的产业长久发展是当下重中之重。”

戴中久进一步解释说,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存在发展速度慢、投资不足、供需不匹配、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明朗等问题,只有补齐这块短板,才能更好地疏通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阻梗。推动脱贫地区的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对于有效延长农产品市场周期,助力农产品商品化和产品溢价,提升产地农民在农产品流通参与过程中的产品定价权,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向全渠道、短链路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过去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的结构是两头轻、中间重,很多生鲜农产品从地里采摘后就被快速送往全国市场,由于未经前期处理,如果没有及时销售,就会烂在流转过程中,造成极大损耗,产生卖难买贵现象。“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将逐渐改变过去这种流通格局,通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将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的过程前置到产地,在产地实现低温贮藏、加工分选、标准化包装等工作,对拓展电商直播等下游新的渠道业态也提供了基础保障体系,对提高上游产地产品力和溢价能力、降低中间环节损耗和流通成本、提升末端销售的渠道力都大有助力。”戴中久说。

《通知》提到,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实施、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戴中久表示,很多边远地区刚脱贫县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在通过“互联网+”与大市场对接的过程中,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很有必要在这些地区建设冷藏保鲜设施,提升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戴中久认为,冷藏保鲜具有延长产品市场周期的作用,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市场需求过于饱和时,可以通过冷藏保鲜抵御市场冲击,减少卖难买贵或者烂在地里的情况。

他同时强调,作为市场行为,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这些冷藏保鲜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产地存储能力,并帮助产地农户更科学地种植和规划,如通过引进一些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存储情况和市场动态的分析,判断来年的种植情况,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带来损失。

虽然我国农产品在流通中的冷藏保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面临一些不足。一是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体规模不足、缺口较大,偏远地区、主要产区少,建设和使用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已有规范标准衔接不紧密、不成体系,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脱节,运营方式落后、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水平落后,无法达到全程冷链,如蔬菜的冷藏率在零摄氏度左右,但由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对低温适应能力也不同,如果贮藏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将会缩短贮藏期,如果贮藏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将会导致冷害和冻害的发生。“要解决上述问题,得逐个击破,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冷链布局网络,然后提高技术水平,此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提升整体能力。”戴中久说。

提升信息化和仓储管理水平

提高流通效率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农产品产地流通及“最先一公里”建设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果蔬和薯类产后损失率高达15%—25%,每年损失近2亿吨;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80%以上的果蔬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导致果蔬的采后损失严重,每年约有1.3亿吨的蔬菜和1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而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平均损耗率为5%。“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戴中久说,“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改善这一情况的,比如全程冷链、气调保鲜等,国外的肉类、果蔬等农产品一般会通过全程冷链来确保食品安全和低损耗率,但前期成本很高。基于目前的国情,我们还无法做到,但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另外,重要的高附加值的单品,完全可以做到全程冷链。此外,多温区存储等也都值得借鉴。”

对于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造成的农产品滞销带来的浪费,戴中久认为,应加强冷链保鲜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盲目跟风种植,提高这些地区农民判断水平;加强基础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倡科学存储;加强产销对接,扩大销售渠道和流通能力。

反食品浪费法提出了降低损耗,这就要求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就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上来讲,很多地方信息化水平和仓储管理都处于低级阶段或者几乎为零。”戴中久强调说,“应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运用仓储管理系统、分选加工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软件,做到蔬菜全程冷链管理,提高流通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并鼓励净菜加工,建立产地加工中心,减少传统流通模式中的环节,优化供应链体系,将加工、分选等环节前置到产地,降低物流成本;中央大力鼓励地方政府发展产地仓、产地分选加工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蔬菜产地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食品安全追溯给予重视。”

 《中国食品报》(2021年05月20日01版)

(责编:连荷)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绿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6378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23号 技术支持: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801
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